遼中縣古典主義音樂學習組

表面風光,內心蒼涼| 李斯特《安慰曲》

只看樓主 收藏 回復
  • - -
樓主

李斯特《6首安慰曲》中的第3首


1



我年少時胸無大志,稀里糊涂地不知道將來做什么。所以在填報高考志愿時一籌莫展,但有一條我很明確,那就是不!學!醫(yī)!


我真心害怕當醫(yī)生。手里握著別人的身家性命,提心吊膽、夜不能寐、惴惴不安、惶惶不可終日,一想到這些負能量將伴隨我的終生,心立刻會緊縮成一團,生命中不能承受的重,要窒息的感覺。


所以,當有好友同學選報醫(yī)學院時,我佩服得五體投地。從此看她們的眼光也異樣了,刮目相看都不是,簡直就是敬仰。


對生命的孜孜探求,里面必隱含著對生命的大愛。能把醫(yī)生當成終身職業(yè)的人,他的前世今生,或許與鉆石有關吧:鉆石般堅硬的神經(jīng)和鉆石般恒久的愛心。


容女鐘馗厚顏一把,像我這樣把醫(yī)生當作神來膜拜的人,不上“中國好患者”的頭榜,簡直就天理難容。



前天跟一個醫(yī)生說起醫(yī)患關系,他感到委曲和無奈:“如果非要被你膜拜的話,我們不當中國的神。希臘的神有人性,都會犯錯。但中國的神都是神性,民眾不允許神仙出錯。我們都是血肉之軀,累了會打盹,倦了會出錯,但我們盡力讓自己逼近完美。那種存天理滅人欲的膜拜,我們擔當不起?!?/span>


是的,醫(yī)生這個神圣的職業(yè),既輝煌又凄惶。他們是風口浪尖上的舞者,一招一式都如履薄冰,表面看來壯麗華美,卻一不留神就會被惡浪打翻跌入谷底。


換別的普通職業(yè),比如教師,講錯了你可以改口糾錯,比如白領,文案失敗了你可以推翻重做,比如廚師,食物做毀了你可以倒掉再烹。但是醫(yī)生是不可以從頭再來的,因為藥開錯了,病人吐不出來,手術失敗了,傷口不會自動愈合,生命逝去了就再也尋不回來。面對病人時,他們永遠沒有彩排,每一次的診治都是現(xiàn)場直播。所以,醫(yī)生比常人承受著大N倍的精神壓力。


女鐘馗以為,醫(yī)生的神經(jīng)時刻處于高壓狀態(tài),某種程度上是隱性的精神弱勢群體。所以,就像每個患者都值得關愛一樣,每個醫(yī)生也都值得同情。在道德的領域,無論患者還是醫(yī)生,誰都無法獲得豁免的特權。患者不發(fā)難,醫(yī)者不懈怠,好的醫(yī)患關系需要雙方的共同經(jīng)營,而不是一邊倒的苛責求全。


其實,每個醫(yī)生都存有醫(yī)者仁心”,他打斷我的沉思補充道。我看了看他的微信簽名:“To Cure Sometimes, To Relieve ofen, To Comfort Always”,我相信,他就是這樣來鞭策和勉勵自己的。下面就是他關于醫(yī)生修養(yǎng)的一篇美文。


2



一個醫(yī)生的自我修養(yǎng) ? 文/leon



對于一個醫(yī)生而言,技術過硬是必須的。但妙手回春依靠的,不僅僅是醫(yī)術,還必須有一顆悲憫的心。


“ To Cure Sometimes, To Relieve ofen, To Comfort Always”(有時去治愈,常常去幫助,總是去安慰),這是美國一位名叫特魯多醫(yī)生的墓志銘。這是他的行醫(yī)格言,也是他一生的職業(yè)總結。它流傳甚廣,成為眾多醫(yī)務工作者爭相效仿的醫(yī)學情懷。


這句格言不僅詮釋了救死扶傷的職責,更重要的是,強調了醫(yī)者的道德準則。以謙卑、樸素的人文關懷,去幫助和安慰病人,這是一個醫(yī)德高尚的從醫(yī)人員所必須具備的職業(yè)操守。


特魯多醫(yī)生認為,“醫(yī)學關注的是在病痛中掙扎、最需要精神關懷和診療的人,醫(yī)療技術自身的功能是有限的,需要用溝通中體現(xiàn)的人文關懷去彌補?!痹谒磥?,醫(yī)學的目的不是單純的與疾病對抗,也不是對生老病死的阻斷,而是對人類疾苦的深切安撫。


據(jù)不完全統(tǒng)計,在醫(yī)院里,至少有一半以上的疾病是無法治愈的,大部分疾病只是得到控制和緩解。若將死亡作為評判醫(yī)學的是非標準,那么醫(yī)學面臨的永遠都是失敗。



筆者曾經(jīng)在讀醫(yī)期間生了病,還住進了醫(yī)院,這讓我一下子從實習生轉變成了病人。這種角色的轉換使我很不習慣,卻讓我對醫(yī)患關系有了新的認知,醫(yī)患雙方在面對病魔的時候,他們看問題的角度完全不同。


如果醫(yī)生不換位思考,缺乏推已及人的同理心,就會形成“只看病不看人”的僵硬模式?,F(xiàn)代醫(yī)學過于追求技術層面的“高達上”,卻忽略了一個最最重要的東西即“人文關懷”。作為一名醫(yī)生,不僅僅要關注病人的各項客觀指標,更要關注患者的情感體驗,要看到病人不只是病例、病房和病床上的一串編號,而是一個有思想、有感情的社會人。




曾經(jīng)聽過這么一個故事,中國現(xiàn)代普通外科的主要開拓者裘法祖曾遇到一位腹部不適的病人,裘老耐心的傾聽病人的述說,很輕柔的給他做了腹部觸診,病人感動地當時就落下淚來。因為之前他已經(jīng)就診過好幾家醫(yī)院,沒有一位醫(yī)生摸過他的肚子,只是問診、開藥或做檢查。


其實,醫(yī)生與患者在溝通時,一個關愛的眼神、一段用心的聆聽、一句和藹的囑咐,都會在某種程度上,讓患者獲得踏實、安全和自信。


一個盡職的醫(yī)生,應該自始至終都站在病人的角度,去傾聽、感知和撫慰他們。在洶涌湍急的泅渡中,病人是那么地無助和孤獨,倘若醫(yī)生能常常伸出精神的援手,給他溫暖、關愛和安撫,或許他就能奮力一搏,爬上彼岸。


時代對疾病治愈的要求、范疇都在不斷變化,但有一點是始終不變的,那就是,由換位思考而生發(fā)的真誠關愛。



3



女鐘馗前面啰嗦了一大堆,說來說去貌似誰都需要安慰。是呀,誰不曾被生活碾壓過,誰不曾焦頭爛額過。那么好吧,就讓我們相互包容、相互諒解、相互安慰、相互擁抱,用音樂來和解吧。


一首李斯特的《安慰曲》送給你,愿荊棘中穿行累了的你,隨著音樂的節(jié)律舒緩心律,長吁一口氣,把緊蹙的眉頭慢慢舒展。


李斯特為鋼琴做了6首安慰曲,都是夜曲形式(夜曲的相關閱讀在寂靜時遇見自己 | 肖邦《夜曲》),今天分享的是第3首降D大調。


李斯特是匈牙利作曲家和鋼琴家,他的頭上有多重光環(huán):鋼琴之王、鋼琴炫技大師、鋼琴藝術的分水嶺、鋼琴界的帕格尼尼、交響詩的創(chuàng)始人。他把鋼琴演奏技巧推上巔峰,再加上超高的顏值和迷人的魅力,在當時的歐洲,猶如現(xiàn)在的搖滾歌星般受萬人敬仰。


提起李斯特就不由自主地想起肖幫,同是19世紀偉大的鋼琴家,肖邦是鋼琴詩人,李斯特是鋼琴之王。一個陰柔如月亮,一個陽剛如太陽,但藝術風格的迥異,并不影響倆個人的惺惺相惜。


李斯特慷慨熱情、善作伯樂,他舉薦肖邦的傳奇佳話,至今仍廣為流傳。


肖邦初到巴黎時名不見經(jīng)傳。李斯特聽了他的演奏后非常贊賞,意識到肖邦是一顆即將升起的巨星,只不過缺少一個引薦人而已。他決定幫助這個才華橫溢的鋼琴師,將肖邦的才華呈現(xiàn)給世人。


李斯特想出一個絕妙的主意。在一次演奏會上,他要求把所有的蠟燭都熄滅,讓聽眾在黑暗中用心感受他的音樂。由于李斯特平時就喜歡別出心裁,擱現(xiàn)在就是行為藝術大師,聽眾們早已習以為常,并沒感覺有何不妥。


黑幕落下,琴聲響起,觀眾們沉浸在美妙的旋律中,如醉如癡,音樂結束時掌聲雷鳴。但當蠟燭重新點燃時,站在琴邊的卻是一張陌生的面孔,李斯特信步上前,熱情地將肖邦隆重推出。借李斯特的助力,肖邦從此一鳴驚人,登上了巴黎的藝術舞臺。


—end—



前期回顧

回眸一望,便是生死兩茫茫 | 奧芬巴赫《天堂與地獄》

赴一場永別的約會 | 霍華德.古道爾《And the bridge is love》

你還會怦然心動嗎 | 賈斯汀·汀布萊克《can't stop the feeling》

和風微醺,恰好越獄 | 李斯特《旅行歲月》




少有人聽見的美

哪怕為你只帶去

? ?一絲的美好

? ?女鐘馗也會

? ? ?感到欣慰


喜歡就關注我哦


舉報 | 1樓 回復

友情鏈接